成天软件海量科研管理资讯平台提供:
张同作在办公室查阅文献。科技日报记者 张蕴摄
2025年伊始,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青海省动物生态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同作带领团队,对藏羚羊、普氏原羚等6种青藏高原特有食草动物开展肠道微生物多样性调查。
过去20多年,张同作主要从事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研究工作,研究对象是驰骋在三江源的野生动物,并带领团队守护被誉为“高原精灵”的藏羚羊。
2024年,张同作团队成功组装藏羚染色体级别基因组,获学界关注。前不久,他凭借突出贡献获得青海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在鸟岛记录“小生灵”
1998年,张同作从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专业毕业。之后,他便来到青海,入职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最初主要的工作地点是中国八大鸟类保护区之首——青海湖鸟岛。
鸟岛,因岛上栖息着数以万计的候鸟得名。那里铺天盖地的鸬鹚、渔鸥、赤麻鸭,让初出茅庐的张同作非常震撼。
“十几万只鸟在鸟岛栖息。一旦受到惊扰,成千上万只鸟瞬间飞起,场面非常壮观。”张同作回忆,“那时鸟岛生活条件比较差,但因为有鸟陪伴,我并没觉得日子苦,反而乐在其中。”
白天,张同作举着望远镜,拿着纸笔,记录这群可爱的“小生灵”。但当夜晚临近,鸟岛会有猛兽出没。
“1999年,我在鸟岛住的房子没有电,晚上只能点蜡烛。”张同作回忆,一次几只狼趴在门口要冲进来,他使劲顶住门。好在那些狼“突击无果”,最后全部离去。此事至今让他隐隐后怕。
与鸟相伴2年后,张同作决定求学深造。“青海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是野生动物的理想家园。除了鸟类,这里还有许多动物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张同作说,“我希望继续学习,掌握更多知识和技术,为保护珍稀野生动物贡献力量。”
2001年9月,张同作开始在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3年后,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成为野外生存高手
20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曾有盗猎分子猎杀藏羚羊谋利,让“高原精灵”一度濒危。这引起张同作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苏建平的关注。
藏羚羊主要分布在青海可可西里、西藏羌塘、新疆阿尔金山等自然保护区,在维持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平衡中作用关键。在苏建平的带领下,2003年起,张同作多次赴可可西里展开野外考察,以深入了解“高原精灵”的生存状态。
“第一次去可可西里时,我好不容易扎好帐篷,摆好锅碗瓢盆及科研用具,突然狂风大作,帐篷和设备全被吹跑了。我拼命追,但有些东西还是找不到了。”张同作回忆。
为了解藏羚羊的日常习性和行为节律,张同作昼夜不停地跟着羊群行进,不敢有丝毫懈怠。
冬天是藏羚羊交配的季节。张同作和同事来到可可西里,观察“高原精灵”的交配规律。“我们把车停好,拿望远镜观察。但车窗会结冰,只能摇下车窗盯着。那时,风一吹,眼泪‘哗’就流下来。”张同作说。
经过十余年科考,张同作成长为野外生存高手,带领团队积累了大量有关藏羚羊野外生存的第一手数据和资料。他联合青海大学研究团队利用这些数据成功组装了藏羚染色体级别的基因组,首次获得藏羚染色体水平的高质量基因组和注释信息。相关研究成果于2024年11月发表在《自然》杂志旗下综合性科学期刊《科学数据》上。
“做这项工作难度不小,其中样品采集最棘手。濒危野生物种采样的基本原则是不伤害、不惊扰。这听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很难。”张同作说。
不过,随着技术升级,“不伤害、不惊扰”的监测正在逐步实现。“如今,红外相机和无人机普遍应用,有些科研人员难以到达的野生动物栖息地,也能被全天候无干扰监测。”张同作说。
把“接力棒”传下去
2016年4月13日,青海省委省政府启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此后,张同作带领团队参与到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试点建设工作中。
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张同作团队每年花大量时间在三江源进行野外调查。经过多年努力,他们完成了三江源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本底调查,建立了三江源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本底数据库。
此外,张同作带领团队利用生态位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技术,汇总了三江源国家公园重要珍稀有蹄类动物栖息地空间动态分布图集。相关研究成果为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珍稀动物潜在栖息地选择提供了依据。
张同作说,他非常幸运,选择了野生动物保护和研究这一“最好的工作”。“用自己所学所知为国家做点事,与野生动物为伴,我想不出还有比这更好的工作。”他说。
张同作对工作的热爱,深深地感染了他的学生。
“张老师常说,做科研很有意思,要善于发现其中的乐趣。”张同作的学生高红梅说。
令张同作欣慰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青藏高原,野生动物保护和研究人才队伍日渐壮大。“他们餐风饮露、立冰卧雪,走遍‘无人区’广袤的土地,和我一起守护着以藏羚羊为代表的珍稀野生动物。我要把‘接力棒’传下去。”张同作说。
成天软件《人事管理系统 》采用多层软件架构,统一身份认证,数据呈现,能够基于校园网/互联网为高校、医院、研究所人事管理提供先进、实用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已积累百家高校案例,详情电话咨询15851303988。 《高校科研管理系统 》涵盖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所有环节,能够适应理工农医类、人文社科类以及综合性高校的管理需求,协助高校建立符合自身特殊需要的人事管理规范,为高校建设数字校园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与管理基础。
本文转载自:科学网。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成天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点击量:74
湖南师范大学高校人力资源系统
湖南师范大学,作为湖南省内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高等学府,始终将人才培养与师资队伍建设视为学校发展的基石。近年来,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教育现代化战略,全面升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构建了一套先进、智能的高校人力资源系统,旨在优化教职工管理流程,提升服务质量,激发人才潜力,为学校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保山学院高校人力资源系统
保山学院高校人力资源系统,作为学校人事管理的数字化转型引擎,是一个集教职工招聘、人事档案管理、薪酬福利处理、培训与发展、绩效评估、职业规划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该系统旨在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流程,提升管理效率,强化教职工队伍建设,为保山学院的教育与科研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中国科学院之江实验室诚邀优秀青年学者加盟
中国科学院之江实验室诚邀优秀青年学者加盟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高层次人才招聘公告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人事管理,人事管理系统,人事系统,高校人事,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大学人事管理,人事绩效考核
西电杭州研究院高层次人才招聘公告
西电杭州研究院 人事管理系统 招聘公告